2023年度的國家級社科項目評審結果近期陸續揭曉,人文學院獲得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後期資助項目2項。其中蘇盧健博士的《明清浙江佛寺志整理與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立項,李秀華教授的《老子無爲思想演變史》和孫建強博士的《敦煌漢語景教文獻的真僞和斷代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立項。國家級項目立項數連續三年保持在3項以上。
蘇盧健博士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浙江佛寺志整理與研究》通過走訪各地圖書館、寺院、博物館等處,收集佛寺志及稀見佛寺資料,對有清一代浙江佛寺志的存佚數量、編纂群體、纂修方式、文本內容、刊刻流傳、史料價值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研究,希冀厘清佛寺志發展的脈絡,拓展區域佛教史的研究,揭橥佛寺志作爲“活的文獻”的社會性、曆史性。

蘇盧健出生于1986年10月,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爲人文學院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爲曆史文獻學(方志學)、明清佛教史。已在《圖書館雜志》《曆史教學》《江南社會曆史評論》等期刊發表論文8篇。
李秀華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老子無爲思想演變史》脫胎于其博士後出站報告《先唐老子無爲思想演變研究》,在此基礎上增補了10萬余字,凡七章,總計33萬余字。《老子無爲思想演變史》首次從思想通史的視角梳理了老子無爲思想産生以後兩千余年發展變化的曆史,主要探討了先秦時期無爲思想的起源和形成、老子無爲思想的表達形式及主要內涵、老子無爲思想演變的曆史階段及特征、老子無爲思想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新義、老子無爲思想演變的內在脈路及規律等問題。

李秀華出生于1976年,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複旦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爲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成員、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骨幹成員、華東師範大學《子藏》工程編纂委員會委員。主持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淮南子》學史”,並以優秀等級順利結項,參與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諸子學通史》與2009年度西部項目《秦漢荀學研究》。已在《文獻》《孔子研究》《諸子學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淮南子〉許高二注研究》《〈淮南子〉學史》,整理出版古籍《赤城論谏錄》《黃氏祖德錄》《道德經疏》等多部。
孫建強博士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敦煌漢語景教文獻的真僞和斷代研究》聚焦現已知的七件敦煌景教漢語寫卷,深掘文獻的真僞和年代兩大基本問題。該項目問題意識明顯,意在解決景教研究領域國內外最新的相關學術爭論,將爲重新理解中西文明的早期交流提供理論支持,利于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消除今天中西文明交流中的沖突和誤解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孙建强于2018年荷兰莱顿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西文化交流、唐宋景教、敦煌学、避讳学、普通语言和海外中国学。在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等A&HCI和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敦煌汉语景教文献的真伪和断代研究》1项。
據悉,近年來人文學院大力推進有組織的科研,合理布局學科建設,強化了基層科研團隊功能,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不斷激發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在高級別項目申報、過程管理、結項等關鍵環節上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通過組織開展常態化的“和合沙龍”研討活動、課題申報專題指導會等方式,邀請校內外專家對教師的申報書進行三輪打磨與修改,努力提升國家級項目的立項率。據統計,2020年以來人文學院已有1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功立項。
同時,學院嚴抓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和結項質量,近年來一系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高質量高等級結項,其中李建軍教授(《宋代話本與文言小說共生關系研究》)、張天星教授(《晚清小說戲曲禁毀問題研究》)、李國輝教授(《<風行>雜志與象征主義自由詩的發生、演變研究》)、李秀華教授(《<淮南子>學史》)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獲得結項優秀等級,結項優秀率在全省同類高校中居前列,爲學校人文社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