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能做下去,我最大的‘定心丸’、最大的支撐就是汪教授的技術。”湖北畢聖泉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超說。近日,該公司和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汪江波教授團隊又簽下一個6年合作計劃。
畢聖泉酒業是湖北英山縣小有名氣的酒廠,年産值達數千萬元。但6年前該酒廠卻一度瀕臨破産,汪江波作爲省級科技特派員駐點公司,成立校企技術研發中心,針對技術落後、發展瓶頸等問題,帶領團隊攻克一系列産業技術難題,讓這家險些倒閉的小酒廠扭虧爲盈。
“作爲省屬高校,科研就是要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把論文寫在産業鏈條上,爲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支撐,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湖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德富說。近年來,該校精准對接産業發展需求,交出一張張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亮眼成績單。
企業難題就是科研課題
“公司産值2021年突破3億元,豆角醬菜年銷售近萬噸,這與柳志傑博士對我們的幫助密不可分。”湖北聚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永超語氣中飽含感激。
該公司“永超”牌散裝醬腌菜市場份額排全國前三,但由于發酵新鮮蔬菜技術采用傳統工藝,稍有閃失就會導致原料變質。
2019年,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副教授柳志傑成爲公司科技顧問,帶領科研團隊,經過持續攻關,消除了食品生産安全隱患,還提高了産品的營養價值和安全性。
同時,柳志傑團隊還主動承擔並完成“蔬菜泡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的研究課題,在聚彙公司實現了醬腌菜配套加工裝備機械化,研發出低鹽、低亞硝酸鹽且營養的泡制蔬菜産品;幫助企業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市重點科技項目2個。
“基層的需求,就是我們高校科技人員的責任和擔當。”湖北工業大學校長彭育園介紹,學校推出“百名博士教授進百鄉入百企”工程,近400名教師常年“蹲點”省內230余家企業,精准對接解決企業難題,讓科研和企業需求貼得更緊。
勇于在行業空白地帶“破壁”
眼下,國內首條環保型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生産線正在湖北襄陽建設,一期生産線占地一萬平方米。湖北工業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張曉星教授團隊研發的環保絕緣氣體開關櫃即將實現量産。
開關櫃是一種常用的電力設備,爲保證其安全性,業內多采用六氟化硫氣體作爲其絕緣介質。然而,六氟化硫是一種極具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1公斤的六氟化硫,相當于排放23.5噸的二氧化碳。
如何既保證設備安全,又避免溫室氣體使用帶來的氣候問題?尋找適合替代六氟化硫的絕緣介質氣體是關鍵。張曉星團隊堅持不懈,相繼在衆多關鍵技術難題上取得創新性突破。團隊和南方電網合作,經過大量試驗、優化和系統評估,成功研制出了國內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環保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在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多個省市挂網運行中,該設備各項性能穩定,運行狀況良好。
目前,該校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共建16家産業研究院、69家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或校企研發中心),瞄准關鍵技術領域,精准對接産業發展需求,湧現出“重組溶瘤Ⅱ型單純疱疹病毒(OH2)注射劑”“幹法成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術”等一批成果,實現了在該領域國際領先,填補了國內技術和産業的空白。
機制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阻力在哪?湖北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武明虎坦言,認證評估煩瑣、轉化風險高、完成人收益少,科研人員顧慮多了,活力就弱了。
2020年,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全國賦權試點的40家高校院所中,湖北工業大學是湖北唯一試點高校。
武明虎介紹,湖北工業大學賦權改革最大限度以科研人員爲中心,科技成果不分職務內外,統一賦權給成果完成人。固定收益分配比例,成果轉化收益中,學校提取4%,成果作價投資入股的,學校最高持有股份不超過10%,且由成果完成人或團隊代持。職務科技成果進行轉移轉化,只需學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公示、備案,無須進行資産評估。
“改革以來,成果轉化審批的效率進一步提高了。”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汪超教授說,“無須進行官方的資産評估,等于是賦予了成果完成人自行處置權和定價權,根據市場供需關系確定轉化方式、轉化對象、轉化金額等,這大大提高了成果的轉化成功率。”
“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絆腳石,學校改革已初見成效。”武明虎介紹,該校2021年的專利轉讓(許可)數量和轉讓金額呈現井噴之勢,轉讓金額同比增長409%。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