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OA系統| 融合門戶| 郵箱| VPN
English
台州学院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德州學院:以“五創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時間:2023-11-16



近年来,德州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创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不断推进“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科創融合”“知創融合”“産創融合”,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思創融合”

鑄魂潤心,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思創融合”工作格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树立科学务实的创新创业观。以制度设计推进“思創融合”协同育人。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全环境立德树人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推进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双师型”师资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着力培养具有“双创”指导能力和较高課程思政能力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校内外共育的師資隊伍,形成学工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企业家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丰富“思創融合”育人形式,提升育人实效。以“思政育人研讨会”等方式充分挖掘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革命家”“科学家”“企业家”的经典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以“第二课堂”课程、榜样讲座、创新创业沙龙、“红色之旅”调研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于润物细无声中涵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行为。


“專創融合”

固本強基,凝練“三位一體”互融模式

以课程建设为基,建设“專創融合”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建知识产权创新课程体系,建立研讨式、案例式课堂教学示范课。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84门。以學科競賽为核,创新“一专业一竞赛一基地”特色。各专业组建创新教师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入学教育,以专业为引领、以學科競賽为抓手,让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科研活动中,通过参加學科競賽、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大一到大四的全链条全过程培养。学校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學科競賽榜单的竞赛参与率超过85%。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中位列全国第218位,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42位。以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为践,发挥“两基地”育人功能。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孵化基地和“加速器”基地1.1万余平方米,孵化学生项目200余项,注册企业70余家,吸引企业投资1200余万元。


“科創融合”

提質拓展,夯實“平台+項目”創新根基

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聚焦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研究方向,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建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省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依托科研平台体系建设,搭建师生科研創新團隊,鼓励师生团队开展科研项目创新性研究。以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为载体,提升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近3年共选拔近2000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有约5000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知創融合”

蓄勢賦能,爲科技創新“雙向護航”

與北京磊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磊垚知識産權管理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在共建“創新思維與專利保護”“專利挖掘與專利撰寫”“談創新與專利申請”等課程的基礎上,共建知識産權微專業。聚焦區域産業需求,發揮專業優勢,以專利保護爲核心,以培養具有較好的理論功底和實務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爲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爲區域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儲備人才、蓄勢賦能,爲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雙向護航。


“産創融合”

聚力轉化,實施“協同創新工程”服務區域發展

校地聯合實施“協同創新工程”,以科研創新成果助推區域産業升級、企業轉型。建立學校技術轉移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制度。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合作基地15個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30%以上。與德州市簽署城校融合“1+5”系列合作協議,深入開展産學研協同合作項目300項;設立14個服務地方博士工作站,校地共建黃河運河文化研究院等多個平台;開展百名博士“雙百活動”挂職工作,開展“送智下鄉”和技術指導服務,其中有32項智庫報告、研究成果被省市相關部門采用。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