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OA系統| 融合門戶| 郵箱| VPN
English
台州学院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使命擔當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時間:2023-08-24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沖鋒號角。地方應用型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中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堅定自信,不斷增強曆史主動,自覺融入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要堅持定力,准確把握辦學定位,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堅守追求,完整准確全面理解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高水平辦學治校引領高質量發展。


明確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曆史使命


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需要堅定自信、明確使命,主動融入到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來。

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高等教育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現代化應具有以下內涵和特征:一是促進更大規模教育供給。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59.6%,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如此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必將深刻影響人類曆史進程。二是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突出共享。三是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等教育必須要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水平,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上發揮作爲。四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高等教育現代化既要紮根中國大地,也要具備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不斷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高等教育推進構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在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入普及化階段的新時期,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已成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投入到産業轉型升級發展中去,這對地方應用型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发力,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担当就是培养地方和行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要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化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必须从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上入手,引导和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突出人才培養质量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要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引领,促进人才培養方向同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導下,進一步處理好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高等教育系統與外部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系統之間的關系,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紧密围绕当地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办学结构和内容。要引导和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变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提高人才培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广大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主动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不断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和提供服务,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把准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


心澄才能眼明,只有把准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才能更好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地方性”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主要是紮根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其顯著特征就是地方性和應用型。“十四五”期間,隨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逐步增強,將繼續優化城鎮化發展,將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些都將成爲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要持續推進建設高水平地方應用型高校,最終實現高校發展和地方建設的融合共贏,就要锲而不舍地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爲使命擔當,著力深化産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一是要紮根地方、依靠地方。地方應用型高校綜合實力往往相對薄弱,辦學需要多元支持,但是最大的支持就是腳下的這片大地。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多坐落于二三線城市,這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構成了地方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二是圍繞地方、服務地方。地方應用型高校一定要圍繞所在區域的發展方向、城鄉規劃、産業布局思考辦學方向、學校規劃、學科專業布局。要努力建設專業體系,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全面提升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實力與貢獻度。要開拓升級有實力的傳統專業,重點打造有優勢的品牌專業,加快發展有前景的新興專業,調整完善不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的“艱難專業”。除此之外,要實施“招生、培養、就業”三方聯動的改革,緊密貼合區域實際,更好地服務當地發展。

堅持“應用型”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侧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交叉发展,并以此推动师资隊伍建設、成果转化和应用,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養目的。一是突出实践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把目标和资源聚焦到教书育人上来,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把最新的学术前沿介绍给学生,并启迪学生们在工作实际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发现真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匹配已有知识或者寻找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实践磨炼,因此应用型高校的知识传授的场景应该是课堂和应用现场相结合的。二是重在匠心培育。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要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们的专注特质、求精品质、吃苦精神、合作意识等“匠心”特质。

堅持“有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必须具备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体系,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都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高校最根本的特色是学科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学科水平,学科体系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根基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强化学科特色,要着力建好“高峰”,为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并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地域、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提供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人才支持,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用高水平辦學治校引領高質量發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科学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精准研判战略方向、发展愿景,确定好阶段目标、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高水平抓好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技转化、師資隊伍、开放办学等办学治校的大事。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立足于当地实情开展教育,与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以需求为引领、服务为要点,锚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统筹规划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制度保障、载体带动,挖掘基层组织向心力、战斗力,发挥人才和干部的积极性、想象力,以党建工作统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各项工作。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養体系

人才培養体系由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多种体系构成。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養体系就必须立足实情,积极构建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力打造的人才培養模式。具体要做好“两合作”与“两融合”:“两合作”是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可以弥补办学资源要素的短缺,“校企合作”可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甚至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两融合”是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产教融合”可以使学科专业优势更好地转变为育人优势,提升人才培養的针对性。高水平人才培養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体系,应统筹运用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丰富资源,构建各学科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要通过完善制度,引导教师聚精会神研究教学、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提高“第一课堂”质量,由“名师”引领学生成长;构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在教学中检验科研成果,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養体系。

提升高水平科技轉化能力

一是落實應用型科研“頂天立地”的要求,改變依據專業分配教師的傳統模式,轉而按需分配,通過學科具體需要打造專業團隊,邁向精細科研建設,同時開展教師專業素養培訓,提高教學、學術能力,培養個性化的特色教師。二是推動成果轉化。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科研應該更多是“管用”的成果,其科研評價不能過度注重論文篇數,也應該看專利,看樣品,看成果轉化協議,看轉化後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教師將科研與産業相貼合。

融合高水平校企師資隊伍

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规范教师职业发展,汇聚和引导教师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着眼于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需求和长远目标,致力于促进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型社会服务。一是要密切结合应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走进产业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具有教师、工程师资格及教学、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二是要在办学中引入行业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源,稳步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是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坚决落实“破五唯”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相关制度建设,优化教师科研评价,突出应用特点,创新成果类型,将实践技能水平与专业教学能力置于突出地位,着重关注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支撑人才培養情况。四是要重视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助力青年人才崭露头角。五是要把“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作为重点。做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工作不仅要重视引进人才,更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年轻人才、应用人才和特色人才。

推動更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

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在國家戰略中發揮獨特作用,必須繼續深入推進和持續擴大開放,合理吸收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優秀成果。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國家及地區間雙邊、多邊交流,探討多種形式深度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平台,抓住交流合作新機遇,切實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高等教育推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感召力。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