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OA系統| 融合門戶| 郵箱| VPN
English
台州学院
首頁 - 台院要聞 - 正文

崔鳳軍“開學第一課”全文:幸福人生,當從奮鬥始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時間:2023-09-16

親愛的2023級新同學:

大家好!

金秋九月豐收季,丹桂飄香喜迎新。看到你們濟濟一堂、充滿青春活力的面孔,我感到無比的喜悅和發自內心的幸福。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全體教職工、你們的學姐學長,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希望你們在大學期間,如同“青青子衿”,始終懷揣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更能像“悠悠我心”,無論面臨何種困難挑戰,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勇往直前。

大學生活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不僅是知識的積累和學業的發展,更是個人成長和尋找幸福的重要時期。所謂幸福,它是“快樂”和“意義”的組合,快樂是當下,意義是未來。追求有意義的快樂,才是作爲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爲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迎接大學生活,我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整理了尋求幸福人生的五個關鍵要素,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啓發和幫助。


獲得幸福的第一個要素:積極的情緒。


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滿足和愉快的情緒,源自個體的感受和體驗。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驅動力,幸福的“微小時刻”累加在一起,便創造了一系列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爲,人類的積極心理特征和優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幫助人類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那麽,爲什麽有些人會比別人更幸福呢?其實,不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人一樣,身邊都有許多積極的事情發生,但兩者的差別是:幸福的人有意識地歡迎積極事件的發生,不讓它們匆匆溜走。如同植物有向光性,人也更願意朝向積極情緒。積極情緒能夠擴展和構建個人直接的思想或行爲,並爲其提供足夠的資源。他們能從負面的事件中找到積極的意義,不會沈溺在不斷重複及自我中心的思慮之中。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人生宛若一副撲克牌,各不相同,每把不同,但你如果手裏握著堅強、勇敢、進取的底牌,就會遇見生命的精彩。

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21歲確診漸凍症,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輪椅上,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曾有人問他想對這個世界說些什麽?他用盡力氣打出來的字是“wow”。疾病和痛苦會帶給人很多負面的感受,可是霍金在病重的時刻,展現給世人的依舊是對世界的熱愛。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榜样,例如,你们去年已毕业的一位学姐,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陈同学。6岁那年的一场高烧,导致她丧失了腰部以下的全部知觉,从此再也无法站立。但她一直心向阳光、拥抱生活,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學科競賽、志愿活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奖项30余项,毕业后顺利入职了台州当地一家知名企业,实现了人生的“逆天改命”。

由此可見,決定我們是否快樂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我們看待事件的態度。要養成自覺抵禦消極想法的習慣,當我們擁有積極情緒,將身邊細小的愉悅和滿足感積攢起來,就掌握了獲取快樂調頻的秘訣。

對同學們而言,積極的情緒是一項寶貴的心理資源,它與更高的關系滿意度、應對問題時更寬闊的視角均有關聯。保持積極的情緒能讓我們更加容易接納別人的觀點,了解不同群體之間的聯系和共性,看到彼此的相似之處,從而拉近與其他群體的距離。在台院這個大家庭裏,彙聚了天南地北的莘莘學子。有的人來自繁華的城市,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有的人來自甯靜的鄉村,對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這樣的差異性使得大家在相處中傾注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當我們發生沖突時,不要抱怨、埋怨對方的習慣與自己不同,而是要以積極的情緒去面對,尋找共同點,尊重彼此的差異。


獲得幸福的第二個要素:積極的投入。


許多人有過這樣一種體驗:當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你會發現時間過得飛快,仿佛一瞬間就過去了。相反,當你在做一件事情時,內心感到煎熬、痛苦或焦慮,你會發現時間變得異常緩慢,每一秒都是煎熬。這種心理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同樣的時間在不同的情境和心理狀態下,讓你感受到長度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心流(Flow)”。

“心流”是積極心理學中一個與幸福有關的概念,它是指人們在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某個活動中時,大腦釋放多巴胺等快樂激素,讓人感到愉悅和滿足,從而進入忘我狀態的心理現象。人們體驗到的心流越多,幸福感就越強。當你正在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情,你就會主動自發地想要精益求精,時間流逝也渾然不覺,通宵達旦也樂此不疲,你會從中感受到滿滿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很多同學都會問,怎麽才能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麽?如何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呢?這其實和喜歡一個人是同樣的道理,當你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投入越多的時間精力,越熟悉了解他的時候,你才知道他的閃光點你是否能真心欣賞,他的不足之處你又是否覺得無足輕重;和他相處你是否覺得分外愉悅,或者你其實身心疲憊。這時候無論別人作出怎樣的評價,只有親自體驗過,你才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喜歡他。

研究表明,個人的積極投入度與其幸福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呈正相關。積極投入的個體往往對生活和學習、達成目標、實現人生抱負充滿激情。因此,找到熱愛之事的方法本身就需要我們積極投入,全身心地沈浸到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自身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體驗自己每一滴汗水的快樂,每一種收獲的喜悅,每一次面對挫折的沮喪和重來的勇敢,這樣,你才能借助自己的體驗作出准確的判斷。因爲不遺余力,才能不留遺憾!

“成功沒有奇迹,只有軌迹”,幸福充實的人生路,並沒有捷徑。大學期間需要我們去自我塑造,不斷重塑的過程很痛苦,但最終能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作爲大學生,最好的自我塑造方式便是讀書。閱讀是攝取知識的最佳路徑、最爲廉潔的投資和最富有成效的習慣。就如孟德斯鸠所說,“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的寂寞辰光換成巨大的享受時刻”。大學階段是讀書的最好時光,希望同學們能養成愛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讀書和學習中去。

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臨了。收獲是令人幸福的,享受過程同樣也是幸福的。與此同時,在這種幸福的體驗中我們才能發揮出生命的全部熱情與活力,進而尋找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感受到平靜生活裏的自由浪漫與驚天動地。崔叔希望你們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並爲此積極投入生命的活力。


獲得幸福的第三個要素:積極的人際關系。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親密的人際關系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亞裏士多德也說,“沒有友誼,就沒有幸福”。幸福的存在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和奮鬥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與他人的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可以試問一下自己,我的人際關系如何?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我是否感到幸福?

作爲社會性動物,人類天生需要建立親密關系來分享快樂和痛苦,並尋求支持和幫助。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接納時,能夠感受到被愛、被尊重和認可,進而産生幸福感。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與“不幸福的人”相比,那些“非常幸福的人”往往擁有更加豐富而滿意的人際關系。換言之,人生的豐富度與人際關系的豐富度密切相關。

近日,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對全國28所高等院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59%的大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某知名心理網站也對心理咨詢用戶做了畫像調查,統計顯示,在各類心理困擾中,親密關系問題、親子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占據前三。無獨有偶,在我們學校心理中心進行咨詢的人群中,因人際關系導致心理問題的也是最爲常見的話題之一。

同學們,大學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成長的時光,而友情更是重中之重。它不僅具有持久性,更是超越了人生的某個特定階段。大學生活爲同學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人際交往機會,無論是參加社團活動、志願者工作或是加入學術團隊,我們都能夠與志趣相投的人相遇相知。這樣的機緣巧合不僅拓寬了人脈圈,更是爲同學們帶來了許多寶貴的機遇和可能性。崔叔希望大家能夠珍惜與身邊每一位同學的相遇和交流的機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外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主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常言道,“喜歡一個人,始于顔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無論是愛人或是朋友,都要真誠相待、彼此賦能、相互成就。當然,友誼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雙方的真心付出和悉心呵護。正如馬克思所說:“友誼的建立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這句話揭示了友誼的本質和價值,並爲我們如何處理和維護好友誼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具體而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同理心和包容心,這意味著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感受,尊重彼此的差異和選擇;關心他人的需求和困難,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支持;保持寬容心態,接納他人的不完美和錯誤。通過積極的溝通和理解,建立起更加緊密和穩固的人際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或許會面臨各種變化和分離。但請相信,真正的友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即使身處不同的城市、國家,你們依然可以保持聯系,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憂愁。在未來的日子裏,回憶起大學時光的點點滴滴,會發現這些朋友不僅是成長路上的夥伴,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獲得幸福的第四個要素:懂得感恩。


許多人會通過說謝謝來向幫助自己的人表示感恩。但感恩,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關鍵在于是否發自內心。研究感恩的專業學者羅伯特·埃蒙斯對其定義是:內心對現在生活的驚喜、知足和欣賞,對現在生活的滿足,知道今天來之不易。

在我們的生活中,爲什麽要感恩?感恩與幸福有什麽關系呢?我認爲,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一個人如果懂得感恩,他就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恩情,從而更加珍視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這樣的人,心靈是充實的,生活是幸福的。研究表明,感恩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使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積極方面,並增強個人內在的滿足感;感恩意識的表達更具有滾雪球效應,一旦我們開始表達,會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愛與關心的回饋,從而增強我們的幸福感。恰如“栽花效應”(人們對自己親手栽下的花,會更有感情,能獲得更多對這株花的認同感),一個人如懷有感恩之心,在他面臨“絕境”時,便會有生命中的“貴人”相助,爲其指點迷津,助他迅速脫離險境;而缺乏感恩心,就等于“自掘墳墓”,哪怕是表面上伸出援手的人,也不一定真心提供幫助。

2021年,一位臨海的小夥子自願捐贈湧泉蜜橘支持浙江大學博士生開展科學實驗,被浙大學生帶火“出圈”,他的一句“幫不了國家什麽大忙,遇到了就想著出點力”,更是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議,《人民日報》、團中央等官方微博集體點贊,湧泉蜜橘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湧泉相報”,競相湧進這家網店下單付款。這背後不只是感動,更鑲嵌著“好人有好報”的樸素邏輯——付出愛,收獲愛;種下善的種子,結出善的果子。看似簡單的因果關系,卻能産生無窮大的社會正能量,引人共鳴。

跟大家分享一個很簡單、卻能讓你養成越來越幸福的習慣——感恩日記。你可以嘗試在每天睡覺前,記錄下今天有哪五件值得感謝的事。剛開始可能不一定找得出五件事,只要你帶著感恩的視角去積極觀察,就能讓“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你將改變大腦固有的思維模式,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將目光聚焦在值得欣賞和感激的地方,更容易看到生活的積極面,以自信樂觀的狀態,進入人生的下一篇章。

希望你們感恩父母,他們總是以最大的努力盡己所能,爲你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希望你們感恩師長,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與你沒有血緣關系,卻願意因你的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你成才的人;希望你們感恩這個時代,讓我們有公平的機會接受教育,自由地探索世界、學習知識、實現自我價值,更有無限的可能性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最後,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感恩自己。一路走來曆經風雨,直到邁進大學的校門,請感恩自己的努力和堅持!願你們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不辜負每一次日出、每一場花開,不辜負身邊一點一滴的擁有,用心地去欣賞,去熱愛,去感恩。


獲得幸福的第五個要素:積極的信仰。


有一個經常讓我們深思的問題,什麽是讓人生值得度過且有意義的?前幾年,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士兵突擊》,王寶強飾演的許三多有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說“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人生的意義如何?很多人都會說,爲比自己更大、更在意的事物活著,比如親人、夢想、人生價值等,而我認爲,最具有意義的莫過于“信仰”。

信仰是什麽?它是人對某種思想、理論、學說、主義等的信服與尊崇,並以此作爲自己的精神依托和行爲指南。可以分爲四個層次: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學信仰、政治信仰。通常而言,有什麽樣的政治信仰就會有什麽樣的政治行爲。比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産黨人政治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並爲最終實現共産主義而奮鬥。

信仰是人生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有信仰的人,心中有敬畏,行爲有底線,行動有方向。無論是面對工作、學業、健康還是人際關系問題,信仰都能夠讓人們堅定信心、保持樂觀、勇于面對困境;無論是在失落和困惑的時刻,還是在經曆人生的大起大落時,信仰都能爲人們提供安慰和支持,讓我們更加堅定和自信。

遭遇困境,只要心燈不滅,就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堅定信仰,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電影《長津湖》中“冰雕連”的故事,它不僅體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精神,更展示了信仰的強大力量,它是一種可爲之抛頭顱、灑熱血的無上准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在構成人幸福感的諸多要素中,信仰對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信仰,是人們所必需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如果一個人什麽都不信,很可能變成什麽都不怕,無所顧忌的人生往往會偏離正軌。

有人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有信仰的人,則會堅定地認爲“每一座山,落到個人眼裏,可能不過是一粒灰塵”。有了信仰,就不會墨守成規,而是敢于創新,努力獲得成功;有了信仰,就不會一味按照別人的指引盲目前行,不會一腳踏空;有了信仰,就不會輕言放棄,深知撐住了才會有“後來”的一切。

青年大學生要與信仰爲伴,而偉大的信仰來自“上等願望”。清末名臣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發上等願”,就是志存高遠,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上等願望從來都不是對個人美好未來的謀劃,而是爲國家謀富強,爲民族謀複興,爲人民謀幸福。我們所熟悉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的信仰樸素而崇高,只爲14億中國人有飯吃”。因此,他在千百次失敗中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饑餓。信仰讓他的生命充滿了意義和價值,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希望同學們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幸福並不是一個我們追求的終點,而是在人生旅程中經曆的過程。當我們朝著夢想前進,克服困難,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也在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

同學們,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希望你們能夠珍惜這段寶貴的青春歲月,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快樂。請你們相信,只要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夢想的追求,一定能夠在大學裏收獲屬于自己的成長和快樂。祝願大家在未來的求學道路上揮灑青春,不負韶華,走出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崔叔陪伴你們成長!

謝謝大家。


文://圖:無/審核:王秋方、婁珩/責任編輯:金柔雅